编辑推荐|清明不复清明,记忆中的清明随着时代的变化也已经变了模样,这难道是礼崩乐坏?
下雨了。北京是有多久没下雨了?淅淅沥沥的小雨短暂地带走了春日的燥热,空气中弥漫的泥土的芬芳沁人心脾。这样的香味,这样的风景,在家乡时常能感受得到,尤其是在清明前后。啊,我是有多久没回老家过清明了呢!
你在艳阳里大雪纷飞
儿时太多美好的回忆,你不去碰它,它便也在那里,久了,有些慢慢淡去,有些经过时间的发酵,把最美好的部分尘封于心,当你再去回味它时,会惊异于当时那份美好,甚至对当时自己的不珍惜而追悔莫及。儿时清明的回忆,于我来说是后者。
在很多人的记忆中仿佛儿时的天空都是湛蓝的,草地都是嫩绿的,湖水都是明镜的,其实不尽然,只是那些事物给人的印象很深,成为了记忆中较为亮眼的点,以至于让人相信儿时的风景就是这样美如画。在我的记忆里,儿时的清明节最吸引人的地方当然是回乡下好好地玩上那么几天了。草长莺飞四月天,阳光柔媚,天气温和,暖风习习,和小伙伴们出去放风筝、追人游戏,或是郊外爬山踏青,或是去给在田间干活的大人们添乱、捉弄憨厚老实的水牛们。那份天真无邪、那份自然纯净,让我好生眷恋!
再长大些,清明的记忆又变成了淅淅沥沥的雨和人们不辞辛劳的扫墓活动。从小到大,我最不喜欢的清明节活动其实就是扫墓了,但是为了传统和缅怀先人,直到前几年,我每年清明都是要回去扫墓的。儿时的玩伴各奔东西,清明的记忆仿佛只剩下爬山、繁琐的扫墓仪式、放鞭炮、和老家的亲戚们吃一顿饭。于是,我得借来纷纷的雨,来给那一段记忆断一断魂。现在想来,即使是这样,乡野的气息仍然羁绊着我回归现实的脚步。
如今,清明的记忆在上高二后戛然而止了。蓦然回首,才发现自己竟已三年没回老家过清明了。清明节对我的意义,仿佛就只剩下短短的三天假期,和宿舍里糜烂的生活。
清明节的味道,淡了,大不如前了。清明不复清明。
你在寒夜里四季如春
清明节的味道,淡了吗?大不如前了吗?
是的,淡去的,是曾经的味道,大不如前的,是传统的味道。
但是,新的元素和新的味道,早已悄然溜进清明里。做客他乡的人们利用这难得的三天假期,来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;打一通电话,给家里报报平安;于闲暇时光进行网上祭扫;约上老乡,吃一顿丰盛的大餐……这是新的元素、新的味道。
清明节从来不曾强制要求人们回乡踏青、扫墓祭祖,只是希望人们在这个节日里做些愉悦身心的事、巩固亲情和友情、缅怀和纪念先人。传统也不是一成不变的,它可以根据时代的发展潮流,留下精华,去掉糟粕,并添入新的时代元素,这样才能焕发强大的生命力得以传承。如今中国的社会现状是人口众多,许多人因为各种原因而远走他乡,随着城市化的推进,农村人口也不断朝着城里进军。在这样的大背景下,若再如以前那般,回乡踏青、进行繁琐的扫墓仪式,必定劳民伤财,往返的路途中因为交通拥堵,事故发生的几率也高,并且放鞭炮、烧纸钱、把酒食留在墓前等传统,也是一直浪费和污染。倒不如像现在这样,去自己想去的地方、做自己想做的事,打电话给分离已久的亲人们报一声平安,和久未谋面的老友们叙一叙旧、吃一顿饭,在网上缅怀一下先人。我觉得没什么不好。
有人说,这是一个礼崩乐坏的时代。我倒认为,古时的礼乐放在现今不一定合适,传统的传承也绝不是形式,而是其精神内涵。清明节已经变了,其他传统节日还会远吗?
清明节的味道,变了。清明不复清明。